许昌市红十字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发展规划

时间:2011-03-25 14:27:14  来源:  作者:

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发展规划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1]。从当前到2020年,是我国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以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20战略》,制定《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履行红十字会法赋予的职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政府人道领域助手,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将中国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应急反应科学化、公益项目品牌化、宣传筹资长效化、组织建设规范化、志愿服务专业化、运行机制社会化的人道救助团体,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中国特色红十字人道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募集救灾、救助款物30亿元人民币,使3000万人(次)受益。
    ——红十字精神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红十字会知晓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公民、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有机结合,社会普遍认同并参与红十字运动,形成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稳固发展,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努力建设运转良好的各级红十字会,争取50%以上的县(市、区)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基层组织得到大力发展,会员队伍不断发展巩固,会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干部素质明显增强。
    ——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红十字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管理更加科学,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志愿者人数达到300万,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40万。
    ——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更加积极,负责任大国红十字会形象进一步树立。配合国家外交需要,继续开展对外紧急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红十字(红新月)会实施发展项目。争取和引进境外资金和技术,为我会中心任务服务。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开展“红十字救援行动”
    加快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完善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落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实现所有省、地级红十字会应急预案纳入同级政府整体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以总会物资库、援外物资供应站、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为重点,省级备灾救灾中心为基础,灾害多发地(市、州)、县(市、区)备灾中心(物资库)为补充的红十字应急物资储备转运网络。实现备灾救灾信息网络化管理,加强与相关应急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加强红十字会应急能力建设,依托冠名红十字(会)医疗机构组建红十字紧急救援队。每个省级红十字会至少建立2支紧急救援队,省会城市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其它城市建立1支紧急救援队,在全国范围形成红十字紧急救援队网络体系。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各级红十字会在开展灾害紧急救援的同时要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点开展红十字博爱新村、红十字博爱卫生院(站)、红十字博爱学校以及红十字备灾救灾项目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恢复重建要坚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红十字基层组织相结合,与传播红十字精神相结合。各级红十字会要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和资金监管机制。
    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加强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整合社会资源,依托专业机构,加快建立规范、专业的心理救援网络。成立红十字灾后心理干预队伍,把心理救援工作与紧急灾害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相结合,增强人们抵御各种灾难的心理能力。
    (二)致力挽救生命,开展“红十字救护行动”
    深化应急救护培训。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成立全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指导中心,逐步在有条件的省设立分中心,落实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发证等“四统一”,建立救护培训运行长效机制,打造红十字救护培训品牌。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达到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人数达到当地人口总数的1.5%以上。
    做大做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称“中华骨髓库”)。继续扩大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有效库容率突破200万人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分库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完善中华骨髓库工作体系、网络传输系统和样品库建设。
    宣传推动无偿献血和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推动和表彰工作,加强对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指导。争取政府支持和委托,成立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领导小组,有效推动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在总结各地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利用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网络,逐步在全国推动器官组织捐献工作。建立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接收单位。建设中国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网络体系,实现咨询交流、捐献报名、查询检索、网上纪念一条龙服务,积极参与器官分配工作。与媒体合作,宣传普及器官移植知识及相关政策。有条件的省,要建设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纪念林(园、碑)。
    (三)关注最易受损害群体,开展“红十字救助行动”
    深化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总会每年投入500万元,为25000户贫困家庭送去党和政府及红十字会的关爱。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配套力度,把“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做到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红十字关爱进社区、进乡村。以“红十字服务站”为基地,开展以募捐救助、应急救护、健康教育、宣传和传播、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六进社区(乡村)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乡村)红十字服务工作。继续在新农合试点县深入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规范化和网络化,争取将红十字会工作列入政府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同时,针对城市流动人口日趋增多、孩子上学难、流动人口就医难等问题,开展服务流动人口的工作。
    深入开展红十字医疗救助项目。各级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以援建博爱卫生院(站)、救助贫病农民与儿童、培训乡村医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救助项目。深入实施“红十字天使计划”,力争投入3.7亿元人民币,资助建立1000个红十字博爱卫生院(站)和50个健康新村,培训2500名乡村医生,救助贫困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万人次,使受益人口突破900万。
    关爱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继续参与政府多部门艾滋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多支持,做好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社区宣传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关爱等各类艾滋病预防和关爱项目,壮大同伴教育师资队伍,完善督导评估体系,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依托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开设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实现艾滋病预防和关爱项目覆盖全国。
    (四)弘扬红十字精神,开展“红十字传播行动”
    积极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不断完善全国红十字系统的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基本知识的传播网络,充分利用各级红十字会主办的宣传舆论阵地。加强与报纸、网络、电视、电台等各种媒体的合作,创新传播手段,拓宽传播领域,扩大传播受众人群,广泛开展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活动,加强社会领域的传播力度。协调组织好国内传播实施国际人道法的活动,参与国际人道法事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继续开展“五八博爱周”系列宣传活动,巩固大宣传格局。围绕世界红十字日开展好“五八博爱周”、“公益广告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活动,抓住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契机,建设好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展馆,举办好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展览,开展好红十字世博项目。充分借助合作伙伴的宣传优势,探索和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以新颖有效的形式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红十字活动,借势扩大品牌影响,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宣传水平,使宣传工作更具震撼力、影响力,从而提高红十字会的知名度、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深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继续深化对红十字精神的宣传,把弘扬红十字精神、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将红十字会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强新闻舆论宣传,争取媒体、广告宣传的优惠政策。在发挥好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如手机短信、楼宇广告、车载视频、户外媒体等多种宣传途径,开发制作知识性强、趣味性高、适应性广,具有鲜明红十字特点的宣传品,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中国红十字报》和《博爱》杂志要逐步由单一的平面媒体向数字化、多媒体发展。总会和各省级红十字会建立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宣传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维护红十字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加强宣传队伍和阵地建设。通过开展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骨干,加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宣传队伍的能力建设。发挥红十字报刊及网站等媒体的阵地作用,使之成为广大会员、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了解红十字信息的重要窗口。各省级红十字会和有条件的地(市、州)、县(市、区)红十字会都要组建红十字宣传工作委员会和红十字新闻宣传志愿服务队,借助社会资源拓展红十字宣传阵地。各级红十字组织要有专人负责宣传工作,保障宣传经费并配有必要的宣传设备。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大力加强红十字文化建设。加强红十字工作调研,成立红十字理论研究会,认真研究和总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规律,研讨中国特色红十字核心价值观和红十字文化,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红十字文化建设。
    (五)夯实事业基础,开展“红十字强会行动”
    坚定不移推动理顺管理体制。抓好地(市、州)、县(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工作,通过争取党政支持、上级协调指导、自身努力有为、典型经验引路等措施,争取50%以上的县(市、区)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未理顺管理体制的要努力做到有独立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地方党政领导联系、有财政账户及独立银行受捐账户、有办公用房,并能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努力建设运转良好的各级红十字会。各级红十字会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明确职责,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和志愿者网络,筹募资金,为最易受损群体提供有效服务。加强理事队伍建设,完善理事联系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执委会和专业委员会作用,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扩大民主,吸收会员和志愿者参与磋商和决策。加强交流,实现各级红十字会之间信息共享、专长共享、资源共享。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城市社区(街道)、农村乡镇(村)、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广泛建立基层组织。基本实现基层组织有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带头人,有稳定的会员或志愿者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稳固的服务平台,有红十字特色的活动的目标。创建一批组织建设规范、活动特色鲜明、服务平台巩固、会员和志愿者作用发挥好的模范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在医疗机构中普遍建立红十字会,争取基本实现地市级以上红十字会、有条件的县级红十字会至少有一所冠名医院。以红十字模范单位评选工作为抓手,带动基层组织各项工作。
    提高会员服务和管理水平。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制定《中国红十字会会员管理办法》,对会员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规范入会程序,加强对会员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挥会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费收缴工作,完善会费收缴办法,提高会费收缴率,为各级红十字会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面向未来,发展红十字青少年。加强学校红十字组织的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红十字组织,不断完善以各级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为主导,学校红十字会为基础的红十字青少年组织网络体系。组织开展符合红十字会宗旨、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建设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基地,打造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品牌。扩大国际与地区间红十字青少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红十字青少年项目工作机制。
    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联合建设、共同维护、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紧紧围绕红十字会中心工作,建设网络筹资、志愿服务等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中国红十字会协同办公、备灾救灾、财务和组织建设等管理系统,建设好总会网站和信息资源库,改进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六)动员人道力量,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行动”
    统一管理,分类指导,提高志愿服务管理水平。落实《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做好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抓好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等环节,实现志愿服务标识、证件、服饰、培训教材和奖励标准的统一。建立健全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规程、工作制度和培训手册,开发建设红十字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资料收集、信息发布、人员招募、活动交流等功能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建设红十字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在学校、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发展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组建应急救援、卫生关怀、人道救助、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宣传无偿献血、宣传预防艾滋病、红十字精神传播、筹资劝募、海外服务等方面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形成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志愿服务与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与社区服务结合,与红十字会自身建设结合。成立中国红十字志愿者协会,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基本实现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有固定的志愿服务基地的目标,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红十字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各地积极争取把红十字志愿服务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中,把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
    发挥红十字志愿服务在突发公共事件救助和举办大型活动等重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总结红十字汶川地震救援行动等经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开展“应急救援中的红十字志愿者”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推广红十字会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经验,配合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组织开展“红十字与世博同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涉及的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设立红十字志愿服务站,开展以应急救援、社区服务、红十字青少年、普及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工作。
    (七)加强对外交往及港澳台工作,开展“红十字民间外交行动”
    积极发挥我会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作用。积极参加红十字运动法定会议和其他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认真履行国际承诺,提升和扩大我会在红十字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做好“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培养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国际组织工作或去其他国家红十字(红新月)会参加短期培训,与国际联合会和国际委员会设在北京的地区办事处保持更加紧密联系与合作。
    配合国家外交需要,开展民间外交。根据国家整体外交工作需要,完成政府委托的人道事务和工作。在国家外交工作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创新机制,拓宽渠道,积极开展有红十字特色的多边和双边的民间外交活动和对外援助工作。争取政府的支持,积极参与国际救援,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支持发展中国家实施发展项目。支持、协调、服务地方分会对外交流合作。通过选派人员赴境外实施救援和发展项目,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积极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国内工作。坚持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内中心工作相结合,为国内工作服务。继续通过争取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国内救灾备灾、组织能力建设、筹资、艾滋病预防等工作的开展,在国际交往与合作过程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认真落实《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重建家庭联系战略及实施计划(2008-2018)》,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重建家庭联系”工作。
    扎实推进港、澳、台工作。坚持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方针,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的交流与合作。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加强并扩大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巩固合作成果,增进相互理解,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对台工作,为实现两岸民众的福祉发挥积 极作用。
    加强外事队伍建设。培养和建立起一支热爱祖国、懂得外事工作方针政策政策、具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并掌握外事工作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化干部队伍。
     三、保障措施
    (一)争取各方支持,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红十字会要多宣传、勤沟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在党政领导层中宣传红十字会法、人道理念和红十字会工作,让党委、政府领导加深对红十字会的了解,理解和认同红十字会的积极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红十字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帮助解决红十字会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各级红十字会要继续争取人大、政协加大执法调研力度,配合人大、政协加强红十字会法的宣传和落实,通过代表、委员向政府提出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提案,推动理顺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为红十字会工作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支持红十字会工作。各级红十字会要与宣传、文明办、编办、财政、交通、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常联系、勤沟通、多协调,努力争取政策、编制、经费和物资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努力形成各部门关心、支持红十字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巩固深化社会化、开放式的运行机制,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健全的体制保障
    走出去,请进来,延伸工作手臂。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互进”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变被动为主动,从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向整合社会资源转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与企业、媒体、名人和其他社团组织等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增强服务意识,拓展工作领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做好各项传统业务的同时,各级红十字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研究新形势下服务对象的新需求,探索建立新的服务平台,拓展社会化工作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人道救助领域助手的作用。 
    提升品牌形象,培育品牌优势。要向国内外各类公益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学习,制定品牌战略,精心策划和培育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具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红十字品牌项目,努力打造社会影响力大的精品项目。要善用和保护红十字品牌,凝聚社会公众爱心,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
    (三)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更新观念,树立全员筹资、主动筹资和服务筹资的意识。筹资是一项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劝募过程。宣传部门要传播推广公益项目,执行部门要严格按照捐赠者意愿实施捐赠,及时反馈款物使用情况,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具捐赠收据,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数据,保证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要重视与捐赠者、合作伙伴的沟通与联络,理解、服务捐赠者和合作伙伴。及时对捐赠突出贡献者授予相应荣誉,为那些关心支持红十字事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他们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
探索创新筹资方式,拓宽筹资途径,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整合红十字会内外资源,加强内部各个筹资环节的协调、沟通、协作,形成上下联动的筹资局面,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筹资效率。支持和鼓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各级红十字基金会的发展。积极研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筹资途径,形成以项目化、基金式运作为主,方式多元化、捐赠者队伍相对稳定、合作伙伴较为固定的可持续筹资机制。
    (四)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社会公信力保障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不断改进管理,完善纵横交叉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自律机制和规章制度,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培养专业专职人员,规范组织行为。加强对款物筹募和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健全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及时纠正、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
    及时向捐赠者反馈信息。及时向捐赠者反馈捐赠款物的流向和援助项目的实施进度。已结束的项目,要提供准确详实的项目报告(审计报告),积极配合捐赠者委托的审计机构对捐赠款物进行独立审计。有条件的项目要主动邀请捐赠者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定期通报和发布救灾救助救护工作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募捐款物收支及使用情况。主动接受来自于政府、公众、新闻媒体等的监督,配合外部审计,有条件的公益项目还可邀请社会监督员,进行跟踪监督,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公开透明,增强社会公信力。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干部培训。成立全国红十字干部培训工作指导中心,建立各级红十字会干部培训基地。创新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实现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出国培训相结合,普及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分层、分类、逐级培训和领导干部跨级直训相结合,实施“市县会长大轮训项目”,五年内,对已理顺管理体制的地(市、州)、县(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的常务会领导完成一次轮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从事红十字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努力建立学习型的红十字会。
    加强作风建设。总会要落实《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各级红十字会也要以实际行动,把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常抓不懈,营造团结一致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格局,形成开拓创新,团结进取,高效务实、敢为人先的良好风貌,培养一支热爱事业、精通业务、乐于奉献、善于群众工作的红十字干部队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许昌市红十字会 地址:许昌市魏都区龙兴路创业服务中心B座18楼红会办公室
电话:2335435 e-mail: xcshszh@126.com 邮编:461000 许昌市红十字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许昌市信息港
网站后台管理入口